《那时的我们》以青春记忆为底色,用意象堆叠的手法构建出时光交错的叙事空间。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单车铃声、橡皮屑、黑板擦等具象符号,巧妙串联起校园生活的集体记忆,在细微处见深情。梧桐树荫与走廊光斑的视觉对照,暗喻青春明暗交织的特质,既有年少不知愁的灿亮,也藏着成长必经的黯然裂痕。副歌部分对"未拆封的约定"的吟咏,将青春期特有的承诺形态精准定格——那些郑重其事却最终飘散在风里的誓言,恰是成长最温柔的注脚。歌词擅用通感修辞,让粉笔灰带着薄荷气息,用味觉唤醒记忆的湿度,在五感交织中完成对青春质地的复刻。结尾处"褪色的准考证"与"鲜活的我们"形成时空对话,揭示回忆的本质:不是悼念逝去的时光,而是确认那些经历如何在体内持续生长。整首作品避开廉价的感伤主义,在克制的白描中让遗憾与美好自然共生,如同被夕阳拉长的影子,既指向告别也指向永恒。